採訪─李明璁
攝影─郭政彰
圖文提供─cue.電影生活誌


“和別人一起進戲院,比較像是個活動;獨自在家觀賞,才真的是因為想看電影而看電影。”

“購買DVD所擁有的不是那個東西,是透過擁有而獲得完整享受電影的時間。”

隨著各種視聽設備的進步普及,要享受電影的聲光刺激或感動,不再非得走進戲院;在私密的空間裡自在觀賞DVD,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人們共享的個別經驗。過去幾年在東京、北京與台北三地旅居工作的陳柏霖,從演戲朝向編劇創作,他需要不斷攝取各類電影養分,也因此養成了購買及收藏DVD的習慣。閒暇時,柏霖常窩在自宅,沉浸在光影洗禮中。電影既給了他遺世而獨立的獨處時空,卻又引導他一次次地重新迎向,這喧嘩世界。
_CI_2769.jpg

其實很久沒進電影院了,最近一次是和家人一起去看《阿凡達》。我覺得和家人上戲院,與其說是為了看電影這件事,不如說更像是家庭聚會。我以前的確常一個人去看電影,因為家離華納威秀戲院很近,一時興起就會去午夜場;也可能是整夜沒睡後,直接看早場,結束再自己去吃一頓安靜豐盛的早餐。早場電影的觀眾通常較少,這種時候就會覺得,私密與否或許與空間大小無關,而是那當下整體給人的感覺。

最近一次的看電影經驗是《紐約我愛你》。當時戲院裡只有我和一對情侶,也許他們覺得這樣夠私密了,所以就完全無視我存在地邊看邊聊。結果他們沒有拘束的自由就干擾到我專注的自由了。那時就突然覺得,獨自一人看電影時比較不會急著要產生意見想與旁人分享,而純粹是自己全神貫注於電影情節中。
_CI_2433.jpg

我剛開始學習當演員時,第一個夢想扮演的角色,就是《猜火車》裡的伊旺麥奎格;後來則是伍迪艾倫的《安妮霍爾》──我非常喜歡他在片中那種嘮叨有理的姿態,他可以算是一個勇敢袒護著懦弱主義的哲學家。伍迪艾倫面對和對抗現實世界的方式,不是用肌肉,反而是有點退縮又有點嘲諷的頭腦裡的想法。

我非常喜歡去逛TSUTAYA,它讓我覺得是日本影音消費文化運作完整的一個代表。在台灣比如你去百視達,就只有電影DVD而沒有音樂CD;而誠品則是以音樂為主。但TSUTAYA就一應俱全,不只電影音樂,連各種電玩軟體都可以租到最新的或買到二手的。我覺得日本的電影消費文化相當成熟,不論大小戲院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。不同類型的電影會在不同戲院放,分眾很清楚但整體市場卻很完整。相對的在台灣,這類電影很多時候還是只能透過影展之類的包裝,大眾才會注意並產生去看的動機。然而當大拜拜式的影展一過,同樣的片之後上院線或出DVD,卻很諷刺地就乏人問津。

坦白說我會抽菸。記得很多年前看基努李維演的《康斯坦丁:驅魔神探》時,因為他在片裡一直抽菸,即使我那時還沒有菸癮,看的同時也會很想來一根。我覺得在觀賞電影時,人們常常會被片中演出的行為傳染。片中主角一直進行著某件事,情緒會感染我,讓我因此也很想做那件事。
_CI_2890.jpg

最近在北京有一個「柏霖時創」的創業計畫。這個創業的構想其實已經醞釀很多年了。因為我總覺身為一個演員其實很被動,似乎一直在等待好劇本的出現;而在漫長且不知何時會來臨的期間,你又必須為了生活而接下各類工作,這令人有點無奈。後來在與易智言導演和桂綸鎂的腦力激盪下,我就決定與其空等待不如主動出擊生產劇本。開這家影視公司的目的就是想讓更多人有好劇本可以選擇,即使不是我來演也沒關係。

這個計畫內容中,有關電影的部份就是同時有幾部劇本正在發展,我覺得先得有好劇本出來才能開始講卡司或製作。
_CI_2466.jpg

以前收藏的眾多DVD現在都可以派上用場當參考教材了,哈!我會特別向一些編劇學習,比如我很喜歡的Charlie Kaufman──除了很多人都愛的《王牌冤家》,我個人覺得《變腦》(Being John Marlkovich)的劇本非常經典。我覺得編劇不該只是抒發生活感觸而已,這樣會缺少創造力和想像力。電影之所以迷人有趣,就是因為它對現實生活進行了一個帶有某種扭曲的詮釋。

後記:
陳柏霖坦率地表示自己這幾年的許多演出工作,說穿了不過是為了生活而賺錢,總覺得做過的東西不會被留下來、也不會被觀眾認真地記憶。於是他開始會意識到自己的位置不對,有點像季節性商品,一次次被消費完就沒了。這樣的反思和沉澱,讓他開始想把屬於自己這年紀的思維想法,寫出來,希望能從內心深處的探索與對外在世界的觀察,開始前進更有挑戰性的電影生涯。


以上圖文內容節錄自[cue.電影生活誌]2010八月號痞客邦電影圈編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電影圈 小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